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

言盲

您的工作團隊,有發生「言盲」現象嗎?

在《快思慢想》、《认知与设计 - 理解UI设计准则》…等相關著作中,都提到了人類大腦可以分成兩種系統。

在《快思慢想》的主要內容中,在於分辦兩種系統的差異及相互的干擾,並採取必要的方式盡可能掌握住兩系統切換時帶來的天生缺陷。

而在《认知与设计 - 理解UI设计准则》的內容中,則是引用兩系統之間的干擾告知UI設計者,何時應該利用或避過這些干擾。

兩系統的干擾之一在於:系統二啟動時,會使得系統一停工。

一個經典例子:「有一些受驗者,看一場兩隊分別身著黑色及白色球衣的籃球比賽,他們被要求去計數"白色球衣的隊員傳過幾次球"。在比賽過程中,有一位裝著黑熊玩偶裝的人,在場上來來回回走上了好幾次。而幾乎沒有受驗者留意到他。」

這是大腦中系統二阻斷系統一的功能的例子。系統二是相對懶很多的腦,運作系統二,人體要分泌腎上腺素、消耗體內的含氧量及被轉換出來的葡萄糖。這時人是費神、緊蹦的、專注的。因此而導致系統一的暫時失靈。

系統一比較原始、反應快、依靠直覺、視覺及經驗。也就是說,系統二在運作時,人的反應會變慢、肌肉變僵硬、經驗和直覺可能失準或自我懷疑。

一般來說,書上比較會強調別讓系統一在不知不覺為系統二代答了一切的答案。而筆者在這裡講的「言盲」指的是系統二阻斷系統一的現象。

語言和文字是人類後天發展出來的,對於它們的解析,是必須動到系統二的。如果語言中經常用到一些需要額外學習的字眼,或是文字的表達的不清楚,系統二就必須花費更大的力氣去解譯,據說這其中可能產生最長一秒以上的思緖暫斷,而一秒鐘就可能遺漏話語中的關鍵字或是被複數個思緖拉走人的專注力。

據網路傳言,人一天中平均會有5萬個想法。一天中若活動12小時,一秒中就會有超過一個想法,腦子愈快的人,在思緖暫斷的情形下,就會漏掉更多的想法。

文字還有另一個討厭的特色:不會100%精準,頂多足夠。這也是翻譯後的文學就不夠好、有時聽/看者有他意的原因。

在言談或解讀文字的過程中,喪失掉東西,筆者個人稱之為「言盲」。

筆者認為,討論時不該空談。空談指的是「只用講的」。討論尚且如此,何況是必須有產出的開會呢?(留意到討論和開會的不同了嗎?)

再專業一點地說,當我們在分析想法時,其實不應該夾雜具體字眼。在軟體開發領域上,具體來說,在思索需求時,其實是不該把 UI 的字眼夾帶進去的,因為那會侷限、干擾真正需求的產生。其他的技術字眼就更不用說了。

此外,能畫出來的就該畫出來,讓視覺啟動系統一,讓經驗和直覺派上用場;至少不用考驗到大腦短期記憶區的能耐 (古典來說,是指所謂的「7正負2)。

那畫不出來的呢?代表我們不夠了解,所以畫不出來;代表可能其實根本不需要,所以我們不會真的了解;代表可能根本做不到,所以畫不出來。只要畫不出來的,多半,都有問題。

所以大家真的要浪費一面牆或一面白板嗎?有看過時髦的軟體公司、神祕的特務電腦在玻璃上用類似立可白的白筆在畫什麼嗎?那個不是廣告或電影效果哩…,那是有必要的。

在團康一樣圍在一起的立會只適合確認15分鐘內能決定的事項;任何會議都該有記錄;記錄很簡單:在白板寫上問題、引導出答案,然後拿出炫炮的手機把結果照下來,然後把白板擦乾淨。如果大家的辦公室裡有一塊老是沒被擦乾淨的白板,就代表它沒被善用。

視覺化會啟動大家的右腦,能飛快地達成共識。利用一些簡易通用的符號更好,歧義會更少。這些都是語言、文字所不能及的、快速的、簡單的、有效率、有效能的小小方法 。


您的工作團隊,有發生「言盲」現象嗎?用鬼打牆幾次?忘記幾次?漏掉幾次?「有,其實有說」幾次?一個月的事情,要做幾個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